用户: 密码: 验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非遗文化>>传统音乐 >>打正鼓

共有 3258 位读者读过此文 【选择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自动滚屏】【图片滚轮变焦】

打正鼓简介

发表日期:2019年2月18日   【编辑录入:admin


打正鼓是广泛流传于泉港区后龙镇、峰尾镇、南埔镇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组队至少需6人,一般为26人,分别操钟、鼓、大锣、小锣、大钹等各种乐器。节奏主要为“孔-孔-孔-,起-起-可龙-,千冬 千冬-可龙,孔孔利孔,利利可龙,打打利利打-可龙”,如此不断反复演奏,配予舞蹈表演及队形变化。每年春节期间,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福”起,泉港区各镇、村的祖厝、祠堂多组织人员“打正鼓”,至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午夜十二时止,以此欢庆春节,期盼新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直传承至今。

相传“打正鼓”是从“打车鼓”演变而来。该俗起源于唐朝。唐明皇喜爱音乐、舞蹈,曾于一个元宵节之夜梦游月宫,至午夜梦醒。翌日,遂将他在月宫中所听到的音乐,看到的舞蹈,教给他的梨园子弟。从此,梨园子弟乐队有了一个“打车鼓”的节目。它用几种乐器协调敲打起来,在宫中回音,倍加显得顿挫悠扬,非常动听。有一次,唐明皇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听腻了宫廷戏,他的宠妃“梅妃”江采苹(传为今莆田市黄石区江东村人,当时莆田属泉州管辖。)奏请派遣宫廷梨园总管雷海青前往福建莆田,召荔园戏班晋京演出。唐明皇看了荔园戏,耳目一新,龙颜大喜,便赐荔园戏名为“梨园戏”,并准这些演员在宫中学习宫廷乐舞。他们觉得“打车鼓”是极好的促助欢乐的音乐,就学习而来,后来由莆田传至泉港。莆仙戏传统剧目《唐明皇游月宫》中,就有“打车鼓”的内容。因为唐明皇梦游月宫是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至午夜结束,所以“打车鼓”就叫“打正鼓”。

其实,打正鼓早已有之。根据历史文物资料显示,打正鼓、击拍板、打齐鼓、弹琵琶、吹筚篥、击铜钹、吹贝乐、打羯鼓、奏箜篌等,是四川成都永陵地宫里刻在王建(847—918,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墓棺床东、西、南三面栩栩如生的二十四伎乐,属于唐末五代时期宫廷乐舞。成都艺术剧院民族乐团著名笛子和民族吹管乐演奏家孙贤储称二十四伎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并介绍说这些伎乐可以上溯到隋唐时的西凉乐和唐初的燕乐,实际上是胡乐和清乐的融合。在唐玄宗时代,宫廷音乐曾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和刚传入的中西亚少数民族音乐配合演奏,所以唐玄宗以后的唐代宫廷音乐,一直沿用着这条发展道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中国音乐的繁荣景象。

2006年初,泉港区开展“基层思想文化建设年”活动,区文体旅游局组织人员对打正鼓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指导后龙、峰尾两镇重点发展“打正鼓”队,现全区成规模的“打正鼓”队近10支。201012月,在福建省歌剧舞剧院的指导和帮助下,泉港区文化馆以这一民俗活动素材,创作排演了民间舞蹈《正鼓舞》首演成功、引起关注。

打正鼓属永陵二十四伎乐之一,伴随着泉港等地的习俗活动而存在,演奏规模盛大,场景壮阔,气势恢弘,其发掘保护对于研究唐代皇宫音乐及其演变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0073月,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 上一篇:泉州市泉港北管乐团在演奏
  • 下一篇:正鼓舞
  •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评论无]

    *验 证 码:
    *用户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0595-87978003 | 图片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