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关于第八批省级
根据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开展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区文化馆推荐的基础上,我局组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对我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评审,认为闽南砖雕(泉港)、渔网具制作技艺等具备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条件,现予公示((详见附件)。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泉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实名反映。
公示期为5天((2025年10月16日-10月22日)。
异议受理单位:泉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通讯地址:泉港区广电大楼八楼
联系电话:0595-87971012
附件:1.泉港区申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单
2.泉港区申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简介
泉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5年10月16日
附件1
泉港区申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保护单位 |
1 |
传统技艺 |
闽南砖雕(泉港) |
泉港区工艺文化交流协会 |
2 |
传统技艺 |
渔网具制作技艺 |
泉州市泉港区渔丰渔网厂 |
附件2
泉港区申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简介
一、闽南砖雕(泉港)
泉港砖雕技艺是根植于本土,繁荣于盛世的民间雕艺绝技之一。业界素有“北有徽州,南有泉港”之说。泉港砖雕由东周瓦当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兴于唐宋,成熟于元明,清末民初时步入巅峰。其中,清代先辈郭阿铜父子等的作品皆成为业界传世经典。清末民初时,泉港砖雕名师精品辈出,声名远播;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泉港砖雕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发展阶段,一批砖雕企业应运而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柱,砖雕艺匠们的作品遍布全球,留下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和艺术珍品;特别是近几年来,泉港砖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郭惠春、郭剑峰、郭剑泉等的作品被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泉州市非遗馆等收藏,《双鹿松柏》、《双狮献福》等作品申请了国家专利,郭惠春的《泉州雕塑艺术》一书由长安出版社出版,并在《学习与科普》《陶瓷科学与艺术》等发表关于古砖雕制作、运用、发展、研究的论文多篇。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部门联办的“艺揽闽台”中,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郭惠春的砖雕作品专场,引来了众多海内外人士参访,影响较大。
泉港砖雕依原材料质地可分为硬质、软质两大类,与木雕、石雕并存,其表现手法丰富,与建筑雕刻和陈设工艺品雕刻并举,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显著,砖雕作品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泉港砖雕作品的制作,是精密打造、研磨的过程,有的细节几近苛刻,或气魄雄伟、或素雅大方、画中有画、颇有寓意。砖雕从原料选材到工具的挑选、应用、作品制作都有着极其详尽科学的规范,泉港砖雕的制作工序包含选料、磨砖、排列、绘画、开坯、出细(凿挖)、修光、复古(着色)、接拼安装等九个环节。
泉港砖雕的雕刻种类分为平面雕、浮雕、透雕、透空雕、圆雕、镂雕等六大类。边框装饰题材可分为纹样图案和寓意图案,纹样图案还细分为云纹、螺旋纹、汜字纹、回纹、卷草纹等几十种纹样。泉港砖雕传承脉络清晰,制作流程分工精细且明确,表现手法细腻传神,泉港砖雕作品以深厚的底蕴和技法赢得盛誉。
2024年7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渔网具制作技艺
渔网具是人类渔业生产的必须品。渔网具制作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曾对中国的渔盐文化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泉港区峰尾渔网具制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技艺特征,是数百年中国近海养殖和捕捞生产传统技艺的缩影,应作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保护。
渔网具制作是手工技艺中历史悠久的一种,其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关系密切。主要工具有网刀子、弯钩网刀、竹造网扣板大小10多种、网针大小10多种、剪刀、竹尺、比例尺、结绳套扣、工作台、小钩固板及组合完成网具的理想场地。材料有HDPE渔用单丝、合股线、绳、替代古时麻线、蚕织线。废旧钢线、替代古时竹片。工业浮子替代古时木制浮子。主要作品有三层网、流刺网、礁石网(四方目虾池专网笼)、八卦笼、深海火车笼,各种折叠蟹笼、秀渔笼、活鲜筐、养殖网箱、灯光鱿鱼网、拉网、诱螺小笼及研制发展海蛎挂养器、锭置网等。工序包括备料、滚线、线条扣入网针、绘图计算总目数、用不同规格的竹尺板织网、制作渔网具等六个。
峰尾半岛海域面积3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公里,可利用滩涂面积9000多亩,历史上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为一体的陆岛港口,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渔网具制作历史悠久,明朝初期,峰尾人们以讨小海为生,采用海土堆围,上面密密布插小竹杆加稻草编成(土围网),待潮水退落,用手抓摸捕鱼,也用过竹皮、藤草、粽线做渔具。后来,出现了的手搓麻线,采用麻线粗俗结编为渔网套、网笼,柜架用竹片制造,这时古老的编艺大有进展。1800年以后,国内有尼龙丝(蚕丝),刘联仲等采用蚕丝线编网。1900年至1950年,国外进口玻璃丝,渔民采用廷绳钓及流刺网作业,网笼渔具处于停滞状态。1952年,国家二级企业福建海洋渔业总公司成立,配套AD9E渔用单丝、线、绳索拉丝厂,首家授权惠安县峰尾做为闽南片区总代理;此时,渔民发展网具系列作业,但传统渔网具制作技艺仍有一定保留。
为保护和传承渔网具制作这一古老的技艺,刘锦泉、刘德辉、陈爱娥等组织渔网具制作师傅成立了泉州市泉港区渔丰渔网具厂,从事养殖业、捕捞水产业等渔网具手编加工制造和销售,为渔民发展各种养殖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为计生关怀基地,拥有就业员工128人,其中计生户58人(二女户员工22名),年产值400多万元。此外,泉港区峰尾等地还有不少家庭式的渔网具制作坊,对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渔网具制作工艺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渔航史以及近海养殖和捕捞的研究,推动海峡两岸、国际渔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8月,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